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心脏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SCD的常见病因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肌疾病或心脏瓣膜疾病等,但实际上,大多SCD发生在低风险人群--无心脏基础疾病的年轻人中。
早期识别SCD的高危人群,对处于SCD高危状态的人群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减少SCD发生的关键。但根据预警症状或现有检查手段预判SCD均存在局限。
SCD预判之难:预警症状并非适合所有人
很多患者在出现SCD前会出现如胸痛、呼吸困难、心悸或晕厥等预警症状,但常被忽视,并且,以预警症状预判SCD不完全适用于年轻人。Circulation曾报道称,34岁以下的SCD患者,仅29%在猝死前4周内出现预警症状[1]。
SCD预判之难:易测的不够准,准确的不易测
严重的左室功能障碍是SCD的最强预测因子。但研究发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预测SCD并不敏感,65%单纯依靠LVEF预判的SCD患者不需植入除颤器[2]。因此LVEF被视为次优的SCD预测指标。
临床上应用的其他SCD预判手段,无创性心电学技术如T波电交替(TWA)、心率减速力(DC)或窦性心率震荡(HRT)等,以及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如心脏磁共振或应变超声心动图等,都能较准确反映心脏状况,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但这些技术,或因对医师经验有较高要求,或因成本较高而影响了普及应用。
曙光?4种检验指标或成SCD预判新策略
近期,Circulation报道了一份研究,旨在探讨血脂、亚临床心肌损伤、心肌劳损和血管炎症与SCD的关系,分别选择了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C:HDL-C)、高敏肌钙蛋白(hsTnI)、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来判断这些检验指标是否可以单独或联合应用于预判SCD风险。
研究人员在6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平均随访11.3年,纳入了565例最后发生SCD患者,按1:2比例,在年龄、性别、种族、吸烟状况和心血管疾病史等基线情况与1090例对照参与者相互匹配。
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当以四分位数或连续变量进行检验时,在控制心脏危险因素和其他检验指标后,4个检验指标均与SCD风险独立显著相关。其中,TC:HDL-C(OR=1.90,95%Cl:1.30~2.76),hsTnI(OR=2.59,95%Cl:1.76~3.83),NT-proBNP(OR=1.65,95%Cl:1.12~2.44),hsCRP(OR=1.65,95%Cl:1.13~2.41)。当这四种检验指标中的任一浓度处于前四分位(得分范围为0~4)时,生物标志物得分为1分。每增加1分,校正OR=1.56,95%Cl:1.37~1.77,与SCD密切相关。
文章指出,在低风险人群中,广泛使用的血脂、亚临床心肌损伤、心肌劳损和血管炎症的测量结果与SCD风险显著相关。未来或许能够将这些指标结合起来识别SCD风险人群。
参考文献:
[1] Jayaraman R, Reinier K, Nair S, et al. Risk factor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young: multiple-year community-wide assessment[J]. Circulation, 2018, 137(15): 1561-1570.y.
[2] Perazzolo MM, De LM, Zorzi A, et al. Impact of the presence and amount of mvocardial fibrosis by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on arrhythmic outcome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nonischemic dilated carliomyopathy[J] HeartRhythm. 2014.11(5) : 856-863
[3] Brendan M. Everett, M.V. Moorthy, Jani T. Tikkanens, et al. Markers of myocardial stress, myocardial injury, and subclinical inflammation and the risk of sudden death. Circulat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23 Jul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