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可有效治疗部分失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即 CRT-P,如兼具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功能更可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SCD),即 CRT-D。ICD 作为防治 SCD 的最有效方法,在国际上已广泛应用,其疗效已为国内外一致公认,但该治疗在我国尚未能广泛应用。
2014 年心电生理和起搏医疗器械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几个方面:①已获批临床使用的一些技术得到了发展,包括起CRT左室4极电极的技术;ICD 的一些新功能,如自动调节 A-V间期;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和 ICD 等方面;② 2014 年发展的新技术有二,一是心脏收缩力调节装置(CCM),该装置在心脏不应期电刺激调节心肌收缩力和离子流,通过神经机制改善心功能,该项新技术主要用于窄 QRS 心力衰竭患者的器械治疗,目前在国外已积累了几千例经验。二是全皮下电极导线的 ICD(SICD),该技术有可能实现患者在植入ICD时无需置入心内导管,减少患者血管和心脏在术中损伤及可能引发的感染,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就国内而言,电生理医疗器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起搏器和左心耳封堵装置的自主研发,已有部分器械在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效果。
国内器械仍需激励创新
目前国内使用的高端植入器械绝大部分都来自国外,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是会用,但研究、制造、改变器械的能力还不够,这样的局面导致了心血管植入器械治疗的很多问题:首先进口器械的昂贵,医疗费用特别高;第二,很多方面技术滞后于其他国家,导致学术相对滞后;第三,患者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快捷的治疗;第四,国外的器械未必就适合我国患者。
医疗器械的国产化,重点在于把产品的“中国制造”改为“中国创造”,这种改变需要研究实力,机制的改进对推动国产医疗器械的研究生产非常重要。对人才投入机制的一些弊端导致医生和所有参与医疗器械创新研发的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条件和动力去搞创新研发或者说参与到转化医学中,所以在这样的现状下提倡重视人才投入是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意义的。相信今后国家相关部门将在这方面对国产医疗器械的研发予以更多支持,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行业的技术创新。
植入性器械逐渐生理化与智能化
现在心脏的植入性器械已经发展到植入性电子设备,包括起搏器、ICD(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和一些诊断设施,这些所有的心脏植入性器械当中和电信号有关的装置都统称 CIED(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起搏器从基本的心率支持走到生理化过程以后,起搏器将变得非常“聪明”,未来起搏器感知功能将变得非常丰富。
未来的起搏器除了心律支持之外,还可以对抗心动过速、除颤、同步化、多部位的起搏。起搏器从自动化、现代化,最后走向智能化。当今的心脏起搏器,包括今后,它的运作已不能由医生决定,而是由患者自身决定。心脏的跳动其实是跟患者的神经体液因素有关,跟大脑中枢有关。甚至随患者情绪变化,起搏器的频率也会发生改变,这就是走向智能化的阶段。
起搏器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有电极导线起搏器可以做到多部位起搏,未来的有电极导线起搏器将可在心外膜做起搏。电极可监测患者ST段改变及局部心脏表面ST段变化,通过起搏器的感知传送到外界的无线遥测中心,通知医生做出相应诊断和处理。有电极导线起搏器可监测心脏内的压力变化,在新的领域帮助医生了解心脏内血液动力学等方面的情况。电极导线起搏器也可以成为将来的药物传输系统,如患者有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时,起搏器内可有一定量的胰岛素定期持续释放入患者体内治疗糖尿病。当患者心脏静脉出现问题,或者是发生感染造成一些心脏问题的时候,皮下植入电极即可进行心脏除颤(SICD),这也是最新的研究进展。